文/本报记者 石 尧 张学博 高 佳 摄影/本报记者 石 尧
【声音】
多个小区闹水荒
连日来,本报热线电话接到多位市民反映,称眼下正值夏季用水高峰期,他们所居住的小区却遇到吃水难的问题,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我家住在2号楼东单元3楼,最近几个月,家里只有早中晚有一点水,还不够做饭使用。”7月6日,家住新城区东护城河南街百利小区的朱先生告诉记者,他家只能在每天6时左右、12时左右、18时左右接一点水,其余时段一点水都没有。除了他家,小区不少居民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没办法,大家在家里都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盛水容器,以应对吃水难的问题。
7月13日,家住新城区呼伦贝尔北路的农业厅宿舍1号楼的温女士告诉记者,她家住在3楼,最近白天都没有水,只有半夜有一点水,洗衣服、做饭太不方便了,这种状况已经持续10多天了。为了不影响正常生活,她和家人经常在半夜起来接水。7月14日,记者来到温女士家,看到厨房和卫生间摆着各种水桶和水盆,记者试着先后拧开厨房和卫生间的水龙头,里面一点水也没有。随后,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该小区许多居民家均存在吃水难的问题,半夜接水已经成为居民们每天必须要干的“活儿”。
7月14日,新城区蒙古场巷人保财险小区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刘先生向本报反映,称人保财险小区共有4栋楼139户居民,不知什么原因,最近3天小区基本上处于停水状态,居民们只能在每天的5~6时接水。据他所知,周边的一些小区也出现了停水的状况。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仅7月14日一天,本报热线就先后接到新城区苏虎街外贸宿舍、回民区滨河北路农行家属楼等10多个小区居民反映的吃水问题。
【现状】
每天用水缺口达10万吨
2003年呼和浩特市“引黄入呼”一期工程完工以来,城区供水量虽然达到每日42万吨,但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人口规模不断提升,城区供水压力依旧非常大。据了解,根据《呼和浩特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的地区分布如下:新城区567255人、回民区394555人、玉泉区383365人、赛罕区635599人。4个区相加,呼和浩特市市区人口数量近200万人。采访中,据呼和浩特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引黄扩建工程项目部负责人介绍,尽管“引黄入呼”一期工程为城区增加了20万吨供水量,但是到了用水高峰期,供水量仍显不足,目前呼和浩特市每日仍有10万吨的用水缺口。
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呼和浩特市城区近200万人口,日供水量42万吨水,供水缺口10万吨来计算,人均每天消耗的水量至少为0.26吨。其中,真正用于饮用的水只有很少一部分,大部分被用于日常生活以及被绿地浇灌、城市建筑、高耗水行业耗费。
“引黄入呼”一期工程取水口处泥沙淤积
呼和浩特市是全国重点缺水城市之一,尽管“引黄入呼”一期工程为城区增加了20万吨供水量,但是到了夏季用水高峰期,呼和浩特市仍有10万吨的用水缺口。近日,记者在呼和浩特市采访了解到,针对首府出现的用水现状,不少市民已经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的同时,呼吁身边人节约用水。
【探访】
泥沙淤积造成取水难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首府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近些年居民吃水难成了城市的一块心病。1985年,呼和浩特市被列为全国40个重点缺水城市之一。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首府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困难的状况,呼和浩特市于1998年开工建设了“引黄入呼”工程。该工程是首府人民的生命线工程,目前一期工程向呼和浩特市每日供应着20万吨的黄河水,依然不能满足居民生活用水,二期工程建成通水后将再增加20万吨的供水量。然而如此重要的生命取水口却在日前因为黄河主航道的偏离,导致取水口处泥沙淤积,造成取水困难。
7月13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托克托县“引黄入呼”的取水口处,看到大量的泥沙沉积淤堵在取水口。为了保证取水,在取水口上游不远处挖开一个小河道引水,还有2台水陆两用的挖掘机在清理淤泥。在取水口处,被清理出的淤沙堆积在河道内,形成一个小岛。呼和浩特市供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制水分公司经理曹功章说:“这些淤沙都是在前几天水位突然下降后,我们采取紧急措施,用水陆两用挖掘机清理出来的,以保证岸前泵站的取水。黄河水经过滤网清污机后,被水泵抽取到预沉厂。取水口的进水廊道处一旦被淤沙堵住,水流就无法进入泵站被抽取。”记者查看了泵站的运行记录表,根据记录显示,7月1日的黄河液位仅有1.72米,瞬时流量每小时也只有5900多立方米,仅有2台抽水泵在工作,全天产水量为14万吨。在进行了清淤工作后,即保证了取水量,7月12日黄河液位达到2.36米以上,瞬时流量每小时达到8600多立方米,全天产水量恢复到了20万吨,可以满足市区供水要求。
【措施】
全力保证取水安全
针对目前面临的问题,相关部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采访中,据曹功章介绍,近两年,黄河主航道向南偏移了200米。在今年6月24日前后,黄河出现了枯水,水位突然下降,导致取水困难。“‘引黄入呼’一期工程共有4台抽水泵,一般情况下这4台都应该抽水,然而就在前几天水位突然下降,只有2台抽水泵在作业,这就导致了取水量的减少。”曹功章表示,二期的4台抽水泵正在建设安装中,等安装好正常运行后,将达到每天40万吨的取水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目前取水难的问题已经暂时得以解决,但是要保证长期稳定的取水,需要采取工程性清淤和建设,对上游1公里左右和下游100米左右的距离进行清淤,同时使主航道向取水口靠近。曹功章表示,政府和供水部门将全力保证取水安全,市民不必因取水困难而担忧吃不上水。
【呼吁】
节水从你我做起
最近,一条消息在朋友圈被广泛传播,其大致内容为:今年中国的可用水量还不及去年的一半多。洗手、洗澡打香皂时请关闭水龙头!暖壶里的热水凉了也不要倒掉,可以用来洗东西。虽然市区用水是优先保证的,但我们不要浪费这优先供给我们的水。节约用水,人人有责——我们有义务传递下去……可以看出,针对目前面临的缺水现状,不少首府市民已经行动起来,从自身做起的同时,呼吁身边人节约用水。
“最近我看了很多关于缺水的报道,其中也包括我们呼和浩特市,正因为媒体的报道,我才意识到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昨日,市民杨国华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以前,他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不良的用水习惯:如用马桶冲一个烟头或者一片碎纸等废物。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小举动,却在无形中浪费了水资源。为此,他决定要从自身做起,改掉以前的不良习惯。
市民赵珍在生活中积攒了许多节水的妙招。据她介绍,生活中如果坚持“一水多用”和“用多少放多少”原则,节约用水就不是问题。“怎么节约用水大家多少都知道些,关键还是意识问题,希望贵报多做这样的报道,征集和分享市民节水妙招的同时,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赵珍说道。
【链接】
我区多地入夏降水少于常年
新报讯(记者 高 佳)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入夏以来,我区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部分地区环境发生变化,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截至6月底,乌兰察布市累计降水量为86.2毫米,较常年同期少10.5%,较去年同期少16.4%。由于降水偏少,境内的黄旗海迅速干涸,湖域面积不断萎缩,目前濒于消失边缘。
7月初,阿拉善盟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2~5成,大风天气频发,导致旱情迅速蔓延,部分地区出现人畜饮水困难,农牧业生产形势日趋严重。同时,巴彦淖尔市磴口县5~6月降水总量仅为9.9毫米,较历年同期少29.3毫米,偏少达7成,降水为近10年来最少,并出现重干热风。目前,当地旱情严重,5~6月达特大干旱,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7月13日,呼伦贝尔市多地、满洲里市连续发布干旱橙色预警,预计未来一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达到重旱(气象干旱为25~50年一遇),或者某一县(区)有40%以上的农作物受旱。
7月14日早晨,呼和浩特市气象局传出好消息,受高空冷涡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预计未来3天,首府将有明显降水天气过程。本次降水以阵雨和雷阵雨为主,降雨同时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期间气温下降6摄氏度左右,本次过程有利于缓解前期高温天气和局地旱情。同时,呼和浩特市气象局提醒各旗县气象局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据专家介绍,面对首府面临的缺水问题,人工增雨能有一定帮助,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广大市民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首府旱象露头 大部分为三类墒
新报讯(记者 高 佳) 记者昨日从呼和浩特市气象局了解到,由于近期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首府旱象露头,大部分地区为三类墒。预计受本旬中后期阵性降水影响,局部墒情将略有改善,建议墒情偏差地区继续做好抗旱保墒工作。
据呼和浩特市气象局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吴歆彦介绍,7月上旬,首府降水量0.3~5.6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少74%~99%,大部分地区无有效降水过程,不利土壤增墒。测墒结果显示,首府0~20厘米土壤相对湿度在24%~58%之间,以三类墒为主。其中:二类墒约占15%,主要分布在托县大部分、土左旗西南部部分地区;其余大部分地区为三类墒,约占85%。与6月下旬测墒结果相比,三类墒面积增加,二类墒面积减少,一类墒消失,墒情差于上一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