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企业要闻
媒体报道
行业动态
通知公告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网络中国节
2025“世界水日”“中国水周”

联系我们

地址:呼和浩特市机场北辅路伊科大厦

电话:96266

传真:0471-4613902

邮编:010010

媒体报道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北方新报:后夭子村的幸福年味儿-媒体报道-新闻动态-呼和浩特春华水务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方新报:后夭子村的幸福年味儿

浏览次数:2997 【字体: 【关闭窗口】

                             北方新报第九届欢欢喜喜过大年大型公益活动

他们住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最偏远的村落,他们年迈孤独,临近春节,听着村口热闹的鞭炮声和邻居儿孙满堂的喧闹声,却往往只能守在家中,但是今年,他们的心里充满了温情和感动……2月8日,本报第九届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走进赛罕区黄合少镇后夭子村,满足了村里近百位老人的愿望,义诊、唱戏、送年货、挂灯笼、贴春联、说知心话。高兴吗?乐呵吗?温暖吗?后夭子村阳光下一张张灿烂的笑脸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为公益鼓掌

虽然已经打春,但是远离市区的后夭子村还透着寒意。走进村口,“热烈欢迎《北方新报》、爱心企业及爱心人士来革命老区后夭子村慰问”“感谢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对老区人民的关怀”“《北方新报》第九届欢欢喜喜过大年公益活动”大红条幅与还未消融的白雪相映成趣,路边彩旗飘飘,这些把远离城市喧嚣的小村庄装扮得喜庆、热闹。

欢欢喜喜过大年,本是一句俗话,也是传统民俗常态,但对孤寡老人来说,实现欢欢喜喜过大年是一种奢望。一床蓬松温暖的新棉被,一台吱呀作响的收音机,一副红红火火的春联……不仅点亮了孤寡老人们的笑脸,也点亮了社会正能量。“羊年有你们,有《北方新报》,相信后夭子村这个年也会过得更有年味儿!”本报副总编辑周秀芳在爱心年货发放现场说道。

自2007年春节,北方新报启动了首届欢欢喜喜过大年大型公益活动,社会反响强烈,至今已是第九个年头。多年来,众多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通过北方新报搭建的爱心平台,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北堡乡、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蛮汉镇、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二份子乡南苏计村以及市区23个贫困家庭送去年货及红包,让他们度过了一个欢乐、祥和、温暖的春节。“新的一年里,《北方新报》将继续立足民生,关注民情,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感受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为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搭建桥梁,带动更多人、更多单位加入到公益活动的行列。”周秀芳说。

心里很温暖

2月8日9时10分,欢欢喜喜送温暖一行人员到达后夭子村时,远处传来一首喜庆的歌曲《好日子》,随着音乐声,大家找到了村委会,只见后夭子村村委会的大院里热闹非凡,村干部们早早来到村委会挂起了条幅和彩旗,办公室门前的空地上铺上了喜庆的红地毯。村民也早早起来聚在了村委会大院聚来。

装载着爱心物资的客货车也缓缓驶进村委会大院,本报记者、村民、爱心人士和小学生们一齐上阵,不一会儿工夫便将车上的80袋米、80袋面、80桶油、80箱土豆卸了下来,整齐地摆放到了舞台前方。

“请到这里来,请到这里来,这里有一个青青的世界,青青世界,青青从哪里来,青青从哪里来,青青从这里的每一片草上来,青青从这里的每一片树叶上来……”9时40分,一首动听的《青青世界》拉开了本报第九届欢欢喜喜过大年向赛罕区黄合少镇后夭子村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送温暖活动的序幕。

后夭子村村主任赵利俊动容地说:“后夭子村是革命老区,是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最偏远、最贫困的行政村,现在村里居住的大部分是孤寡和留守老人,在新春来临之际,你们依然心系这里的老人,为他们送温暖,献爱心,我代表老区的父老乡亲感谢《北方新报》,感谢所有的爱心企业。”

75岁的低保户张魁元在儿子的搀扶下来到现场,从呼和浩特春华水务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办负责人手中接过了爱心物资:米、面、油、有机土豆、收音机。张魁元的儿子告诉记者:“我父亲在4年前得了脑梗,由于家里穷,病情控制得不是太好就提前出院回家了,回来后我父亲整整睡了5个多月,最终靠着庄户人体质好的底子,一点一点恢复,现在已经能拄着拐杖走路了,但是说话却不行了,也不能再种地了。”在记者与其儿子的交流过程中,站在一旁的张魁元也不时地和记者说着什么,虽然听不明白,但是看着张魁元含着泪花的眼睛和颤抖的身体,记者似乎能明白他想表达的意思。生病后,张魁元一直靠儿女养活,虽然有5个儿女,但都在城里打工,他们各自的生活也都过得十分拮据,所以张魁元的生活非常困难。张魁元的儿子表示,他想代表父亲说几句话:“有了这些物资,今年过年家里需要准备的东西就差不多了,这些米、面、油够我爸妈吃两个月了。《北方新报》给老区人民送物资,我们的心里很温暖,感谢你们。”

 

本报副总编辑周秀芳(右)为郝果叶家挂上红灯笼

给村民义诊

“快看,听说村委会有医生来为咱们义诊了!”“是啊,咱们赶紧去看看吧!”一时间,医生来义诊这个消息在村子里传开了。

耳鼻喉科、心内科、眼科字样的桌签分别放置在村委会办公室的茶几上,身着白大褂的医生各自忙碌着为村民检查身体,一间普通的办公室俨然变成了一座临时门诊。“大夫,最近我的眼睛有些模糊,看东西不清楚。”“来,我帮您检查一下。”徐力仔细地为前来就诊的村民康省心检查起眼睛。初步检查完毕后,徐力告诉老人,她的眼睛患有轻微白内障。随后,他给了老人一份复诊单,并开了一瓶眼药水。复诊单上写有徐力的出诊时间和电话号码,以方便康省心前去检查。拿着开好的眼药水,66岁的康省心说:“村里的医疗条件不好,医务人员进村义诊实实在在地给村民提供了方便,感谢《北方新报》举办这样的活动。”

“不用摘手套了,我看看您以前在医院拍的片子就行。”坐在赵连连家的炕头上,外科医生胡文秀认真看起片子来。由于患有类风湿病,赵连连的双手已经肿胀变形,摘手套都显得费劲儿。赵连连仔细讲述自己的病症,胡文秀听得认真。他随后拿出活血、止痛膏药等药品送到赵连连手中,并且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方便赵连连今后复诊。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社会服务部部长孙明表示,他们此次义诊聚集了眼科徐力、心内科韩伟、耳鼻喉科徐凌、普外科的胡文秀和王飞5名医生,并携带了一些检查设备。同时,还带了包括降压、消化、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的常用药,价值2600多元。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生胡文秀(左)为老人检查身体

收到收音机

赵永宽的家住在后夭子村东面一个小山坡上,爱心车队赶到他家时,他刚刚从山上放羊回来。赵永宽站在自家院里一边赶着羊,一边招呼着大家。看到记者、爱心企业代表及爱心人士纷纷从车上把米、面、油、洗衣机、土豆、收音机、春联、灯笼等生活用品抬到这个极为破旧的小院里,赵永宽不好意思请大家进屋,“屋里地方太小了,站两个人就满了,就放在这儿吧。”赵永宽指着用白纸糊的窗户下的一片空地说。看着这些爱心物资,赵永宽情绪有些激动:“太感谢你们了……”

看到送来的崭新收音机,赵永宽有些爱不释手,现场就拆开了收音机的包装,迫不及待要试听一下,记者从包里拿出两节电池装在了收音机里。赵永宽平时在山上放羊,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累的时候自己大声地在山上喊几声,有时候对着羊群说说话。下山回来,不足9平方米的屋子除了可以睡觉的炕,还有一个火炉和一口做饭的锅,家里再没有多余的家具,更别说电视机。后夭子村离城市远,出行不方便,这些老人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儿,有个收音机一直是赵永宽的愿望。赵永宽一边试着调台,一边对记者说:“有了这台收音机,想听啥就调着听啥,今后我一个人放羊就不闷了,晚上回来躺在炕上也能收听,打发打发时间,排解寂寞。”

内蒙古民丰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朝晖在跟随入户走访中,看到这些孤寡老人的生活境况后,很有感触地说:“家家都有老人,我们每个人都会老,社会应该尊重、关爱这些孤寡老人。我们捐赠的收音机能为这些老人排解孤独的生活,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一份色彩,我感到特别高兴。”

现场欢乐多

2月8日的清晨,天蒙蒙亮,60岁的郭改桃把热腾腾的饭菜摆上桌后,就去为睡眼朦胧的孙女穿衣服,小家伙不满地嘟囔着:“奶奶,再让我睡一会儿,就睡5分钟。”郭改桃手脚麻利地边帮孙女穿衣服边说:“今天要到家门口来唱戏,咱们看看热闹去。”吃过饭后,郭改桃和老伴儿李志明领着6岁的孙女急匆匆地赶到了黄合少镇后夭子村村民文化广场,还没见到舞台,远远就听见麦克风里传出的一句“别人都说我长得像刘老根,大家看我像不像?”郭改桃好奇地看着站在台上的演员,只见演员说着就把手中的解放帽戴到了头上,表情搞怪,观看表演的人们都被逗笑了,郭改桃的孙女跟着人群边拍手边高呼着:“像,太像了!”“我叫张永来,今天为大家演唱一首赵本山的《咱们屯里的人》,希望大家喜欢。”送走了搞怪的“赵大叔”,迎来了晋剧清唱《三娘教子》,舞台上很快就传出了字正腔圆的戏曲唱腔。“等候了我的儿转回家园……”李志明在一旁跟着演员的节拍唱起来。台下的老人认真听着,遇到熟悉的旋律还会跟着哼唱。

寒冷的冬日,赛罕区文化馆的20多名演职人员带着十几个节目,把一场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送到了庄户人的家门口。《十五贯》《青青世界》《家有喜事》……有老年人喜爱的晋剧、有年轻人钟情的流行歌曲,还有大家喜闻乐见的小品。“自己爱看的节目送到了家门口,真好!”郭改桃感慨地说。乡亲们也纷纷点赞,称这次慰问演出暖人心、接地气。2月3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文化馆看到本报发出的爱心征集令后,响应本报号召,要为村民送去精彩的文艺演出,让村民热热闹闹过个年。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文化馆馆长孙慧平介绍,为了能给村民送去一台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演职人员特意把八项规定和群众路线等编排到了节目中,让枯燥的政策、法律接地气,将邻里纠纷通过诙谐的小品和表演展现出来。

 

本报工作人员摆放捐赠物资

尽自己一份力

  2月3日,本报对黄合少镇后夭子村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渴望度过一个欢乐、祥和、温暖的春节一事进行了报道。报道刊发当日,80多岁的张景樵老人给本报记者打来电话,热心地询问了村里老人的具体情况。“贵报的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办得很好,让很多贫困家庭得到了帮助。今年,我会继续参与贵报的活动,希望你们为他们购买一些年货,让这些老人欢欢喜喜过个年!”张景樵老人在电话中说道,之后把400元送到记者手中。十几年来,每当《北方新报》向社会发出爱心捐助的报道后,都会吸引张景樵老人关注的目光,她会以各种方式表达爱心。算上今年,张景樵老人已经是第9次参加本报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活动了。

  和张景樵老人一样,热心读者王女士也在活动前期与记者取得了联系,并将500元的爱心捐款交到记者手中。“看到《北方新报》举办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活动后,我想尽一份力,为后夭子村的老人们置办一些年货,让他们热热闹闹过个年。考虑到此次活动意义大,我想带着孩子参加,希望她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培养爱心,今后努力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王女士说。加入此次活动的还有市民赵女士,她们一家为老人们购买了慰问品。

  爱心人士和记者一起为孤寡老人和留守老人送年货、贴春联、挂灯笼,大家的爱心举动让老人们不再孤单。

      严寒中搬运两吨物资

  2月7日,活动举办前一天,记者来到新城区东库街金牛粮油市场,春华水务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本次活动赞助的米、面、油在这里提货,准备拉货的呼和浩特市市政工程管理局的货车也在市场院内就绪。

  80袋20斤的大米、80袋20斤的白面、80瓶5升的食用油分散在不同的库房。搬运工、粮油店老板、本报记者和实习生、货车司机齐上阵,将这些米面油依次抬到货车车斗里,摆放整齐。

  在搬运现场,搬运工师傅脖上压了两大袋面,弓腰走到车斗前,将物品斜卸入车斗,记者站在车斗上接应,将一袋袋面摆放整齐。记者还同实习生手提肩扛,将米面油一件件装入车中……1个小时后,货车车斗已被填满。由于当日气温下降并刮起大风,记者和实习生们在搬运的过程中脸颊、双手冻得麻木通红。物资全部上车后,记者进行了清点,之后,货车司机跳上车斗,用苫布将物资盖好,并用麻绳套在车钩上,将近两吨的物资捆绑得严严实实,等着第二天出发。

      不再为洗衣发愁

      蒸糕面、擦玻璃,2月8日一大早,张金奎、郝果叶夫妇就开始忙里忙外,这个小家已经充满了过年的氛围。“老伴儿,你快去把院落扫一扫,一会儿人家就来了。”“好嘞,你和二闺女把柜子上收拾一下,看着显得乱。”82岁的张金奎操起扫帚打扫起院落来,他隔着门向屋里的老伴儿郝果叶喊道。

  郝果叶育有5个孩子,2个儿子和3个女儿。9年前,老两口的两个儿子因意外相继去世。每到逢年过节,看到别人家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场面,老两口就暗自垂泪。

  当听说本报及爱心人士要入户送年货时,老两口特意在前一天就把邻村的两个闺女叫回家帮忙收拾家。

  “你们来啦,快进家,快进家。”“路上不好走,辛苦啦。”当日上午,看见特意来送年货的爱心人士到访,老两口热情地把大家让进屋里。伴随着隆隆的洗衣机声,记者看到滚筒里正转动着床单和被罩。“这是从邻居家借来的洗衣机,洗洗家里的床单和被褥。”郝果叶说,之前家里的衣服和床单都是她自己手洗,后来腰病发作不能弯腰,就借别人家的洗衣机冼。

  为了能让村里的老人过个欢乐年,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响应本报发起的爱心活动,为4户孤寡和五保老人送上单桶洗衣机,其中就有张金奎、郝果叶夫妇家的。“这些老人出行不便,让我们的爱心陪伴他们快乐过年。”该公司内蒙古产品管理中心经理马文佳说道。

  “想不到我这么大年纪了,还能用上洗衣机,这回洗衣服可不用发愁了,真是太谢谢你们了。”郝果叶高兴地合不拢嘴。打开洗衣机的外包装,郝果叶和张金奎就像是得到了一件心爱宝贝,左看看又摸摸。本报工作人员现场给老两口详细讲解了使用方法。

 

       《北方新报》的工作人员正在卸载慰问品

      特殊的全家福

  过了年就90岁的杨锁锁一大早就站在院门口向外张望,他无儿无女,自从老伴儿过世后,这个小家越发显得寂寞。在听说当天会有人到家来向他表达新春祝福时,他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一大早就起床,生起了火炉,把家里烤得暖和和的。

  “大爷,大爷,我们来看你了。”“提前给您拜年,祝您身体健康,新春快乐。”一进门,暖暖的问候声就溢满了小屋。由于耳背,每个人说什么,杨锁锁根本听不清,只能看着每个人的唇形努力地分辨着说话的内容。

  虽然听不清,但是他从每张灿烂的笑脸上读出了浓浓的关爱。由于家里没有一张照片,爱心小使者们凑到了杨锁锁的跟前说:“我们要和爷爷一起拍张全家福,我们就是他的家人。”这样的话让在场的人们都红了眼眶。“来,爷爷,像我一样笑一个。”咔察咔察,镜头下,一张张洋溢着喜庆的笑脸被定格。

  也许是看到这么多的爱心涌过来,杨锁锁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一双粗糙皲裂的双手不停地颤抖着,两次落泪感谢好心人。

  大家临走时,腿脚不利索的杨锁锁执意送大家出了院子。车开出很远后,大家看到杨锁锁站在小屋前,伸出右手挥动着。

      小志愿者成亮点

  来自呼和浩特市锡林南路小学六年级4班的李盈萱、文雨萱、卢姗,与师大附小的李奕林、电力小学的沙如那在现场成为好朋友。这几个小姑娘积极布置会场、还为老人带来礼物、陪伴老人聊天,成为现场别具特色的小志愿者团队。

  货车停到会场后,多位志愿者见状,都主动协助记者卸货,将物资搬运到会场台阶处。一件3袋装的白面总重量在60斤左右,成年人搬运都觉得吃力,几个稚嫩的小志愿者们一拥而上,两人一组,“嘿哟嘿哟”地将面搬走。“阿姨,还有吗?我们还有力气,还能帮忙。”李奕林看着记者认真地说。记者看到,她的小手被重物勒得通红,却不以为然。

  挂面20包、牛奶4箱……李盈萱等3名小志愿者拿出平时攒的零用钱,为后夭子村的几位老人买了礼物,并在入户时送到了老人们手中。“老爷爷,牛奶可以补钙,喝了腿脚能壮实一点……”“我们从超市买了挂面,您一个人在家饿了可以下点面吃……”李盈萱和4名小志愿者围在入户采访的4户老人身边,七嘴八舌,和老人们聊天,破旧、暗淡的屋中顿时增添了不少生气,老人们的脸上都笑开了花。“我女儿在参加学校的‘暖冬行动’中,经常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体。通过这次活动,我希望孩子为村里的老人们献上一份爱心的同时,也能有一些公益概念。”爱心人士赵女士认为,参加此次活动很有教育意义。

 

爱心小学生送给老人慰问品 

年货爱心榜

  《北方新报》携手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送来的年货非常丰富。

  最具综合性年货——米面油大组合。“可以包饺子、炸果子,米面油拎在手里沉甸甸的,看着也踏实,有了这些年货,我们过年就不愁啦。”村民秦金小说。

  最佳解闷年货——收音机。“想听啥就调着听啥,有了这台收音机,今后我一个人放羊就不闷了,得劲儿。”村民赵永宽说。

  最洋气的年货——有机马铃薯礼盒。“种了一辈子土豆,咱还是第一次品尝这洋玩意儿,回头我们也想跟着种这品种的土豆,不知道在哪能报上名。”村民赵林钱说。

  最清爽的年货——单桶洗衣机。“摁钮一按,洗衣机就转动起来,老两口洗个衣服不用再到邻居家借洗衣机了。”村民郝果叶说。

  最贴心的年货——义诊。“免费看病还拿药,大夫都可耐心了,把我给感动的,这年货真是送到咱庄户人心坎上了。”村民李久明说。

  最接地气的年货——唱大戏。“大戏送到咱家门口,看着舞台上唱唱跳跳,那还不乐呵?”村民郭改桃说。

  年货特别奖——补钙利器牛奶,暖胃速食挂面。“老爷爷,这些牛奶和挂面是我们拿着零用钱买的,牛奶补钙,喝了对骨头好,你饿了可以煮挂面吃。”小志愿者李盈萱说。

  年货大礼包——面包、豆浆粉、糖果。“剥开一块糖,吃在嘴里甜在心上,包装纸花花绿绿的,过年的时候摆在盘里可好看啦。”村民赵连连说。

  最具年味儿奖——春联、福字和窗花。“这窗花描得可真细,贴在窗户上一下子不一样了,喜气洋洋,我都好几年没买过窗花了,咋不高兴呢?”村民杨锁锁说。

  (北方新报记者综合报道)

 

 

来源:北方新报 更新日期:2015-02-10

走进春华 | 新闻动态 | 党群建设 | 政策法规 | 服务指南 | 企业文化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 春华水务集团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机场北辅路伊科大厦 电话:0471-4613902 传真:0471-4613902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0929号    蒙ICP备170052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