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筹办路上,世界从点滴细节中感知着一个国家的重信守诺。“中国将全面兑现在申办北京冬奥会过程中的每一项承诺”“中国办冬奥,言必信、行必果”。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叮嘱,回荡在燕山脚下、渤海之滨、太行之畔。从蓝图到工地,从科学的谋划到生动的实践,一以贯之。
这份沉甸甸的承诺,要从2014年说起。
申办之路几度峰回路转。这一年年底,《奥林匹克2020议程》面世,“实施可持续发展”等40条改革方案,令人耳目一新。
转过年来,北京提交《申办报告》,提出三大理念,“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这既同议程的改革方案高度契合,也同中国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一脉相承。
“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从另一个侧面去看,中国发展脉动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相向而行,成为助力北京申奥成功的浩荡力量。
那年夏天,冬奥到底花落谁家,令世界期待。人们深知,2022年冬奥会将担负起一份责任——为今后的奥运会树立新标杆、注入新活力的责任。
投票在即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声音激荡会场:中国“将全面兑现每一项承诺,全方位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我相信,如果各位选择北京,中国人民一定能在北京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
结果出炉不久,巴赫主席就表明态度:冬奥会“交给了放心的人”。之后他又对习近平总书记感言:“过去我相信,现在是确信,北京冬奥会一定会精彩纷呈。”
中国值得这份信任。
多少次披星戴月、多少回攻坚克难,中国的筹办之路有一往无前的决心,更有科学坚实的行动。“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总书记的这席话,纲举目张,掷地有声。既将申办理念融汇其中,也呼应着《议程》的改革方向。
“冬奥会筹办”,第一份答卷就从八个字破题。2015年,在冬奥申办成功20天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习近平总书记思虑长远:“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是新发展理念在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中的体现,要贯穿筹办工作全过程。”
落实情况如何?
就在上个月,新年刚过,习近平总书记第五次实地考察北京冬奥筹办工作。“冰丝带”碳排放趋于零的制冰技术,诠释了科技赋能的“绿”;奥运史上首次实现全部场馆绿色电力全覆盖,被形象地称为“张家口的风点亮了北京的灯”。
赛后利用,一道世界难题。这几年,总书记反复告诫,“不搞铺张奢华,不搞重复建设。”如今,每座奥运场馆都有一份“后奥运”规划。从“水冰转换”到“冰篮转换”,从首钢、二七厂的华丽转身到“北京赛区13个场馆有11个是当年夏季奥运会的‘遗产’”……比赛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这些“中国经验”将是留给中国和世界的一份宝贵财富。
再说第二份答卷,“本地发展”。
一座小县城,因冬奥改变了命运。
崇礼,一入冬就大雪封山,也封住了致富路。2015年底,崇礼还是贫困县。如今,每5个当地人就有1人捧起了“雪饭碗”。崇礼人深刻读懂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那次在张家口考察时,有同志结合发展数据告诉总书记,办冬奥对张家口、对河北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为何两地联手?落棋弈子,“一盘棋”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就此解释说,这是从国家战略来考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发展冰雪产业带动区域脱贫振兴,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举办冬奥会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留下一个缺少生机的寂静山林,要借冬奥会促进新增长点。”
抚今追昔。在冬奥开幕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检查督促冬奥筹办工作在冲刺阶段查漏补缺,他的目光回望一路的跋涉与艰辛:“从无到有啊!2015年申办成功,奔着当时提出的愿景目标,我们按计划一件事一件事地办,都办成了。走到今天不容易。”
中国人历来讲求“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就出自于《论语·子路》。这种风范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国同世界交往的价值底色。
今天的中国,行动力更令世界惊叹,世界也在一次又一次加深对中国的信任与期待。北京冬奥筹办“树立了奥运新标杆”,巴赫主席如此盛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