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的市民遛弯时发现,随着春暖花开,如意河、大黑河、扎达盖河、乌里沙河最近变得清澈、晶莹,像一条条玉带穿城而过,呈现出勃勃生机,吸引了很多市民前往观赏、拍照。原来,开春以来,呼和浩特春华水务集团安排所属相关单位持续为城市景观河注水、补水,记者昨日就此情况进行了采访。
如意河上游形成的“小瀑布”
日注水量7万立方米
“开闸,放水……”3月30日8时30分,随着一声令下,呼和浩特市哈拉沁水库工作人员转动闸门启闭机螺杆,提升闸门,开始放水,咆哮的水流以每小时2916立方米的速度向如意河流去。
4天过去了,注水情况如何?4月3日,记者跟随春华水务集团的工作人员前去一探究竟。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大青山脚下,穿过中国三峡呼和浩特蓄电站的一条水泥路,继续前行不远便是老爷庙。以老爷庙为界限,东侧属于武川县境内,西侧属于新城区政府管辖。只见西侧山路上立着一个醒目的提示牌,上面写着“呼和浩特市二级水源保护地”。
天公不作美,当日纷纷扬扬下着大雪,为了道路交通安全,进入水库的道路已经封闭了。记者顺着老爷庙西侧的小路进入哈拉沁沟,只见山里云雾缭绕,远山近坡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白雪,左岸还结着厚厚的冰层,右岸则是奔腾不息的流水。
“这水就是从水库下来的,是山上的泉水、雪水汇聚而成的天然水源。”同行的哈拉沁水库管理公司副经理葛强告诉记者,今年比往年提前半个月开闸放水,水量每日达7万立方米,河水从哈拉沁水库流出,经过15公里的哈拉沁沟、5公里的输水渠,在讨号板村东汇入小黑河,预计到4月下旬便会进入如意河喷泉。
在呼和浩特这座缺水型城市,公共的滨水景观无疑是稀缺资源,如意河便是如此。近年来,如意河已经不单单承载着原有城市绿化灌溉、防洪的功能,还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成为难得一见的景观河,每到夏天吸引了大批游人休闲纳凉。
昔日臭水沟变身景观河
“这是大黑河的注水口,从今年3月初开始,每天向河道补水2万立方米,为了保证河道水为活水,直到冬天封河才会停止补水。”4月3日,呼和浩特市春华水务集团再生水公司负责人李耀光指着大黑河岸边的注水口对记者说,目前大黑河已经成为一条景观河,未治理之前,这里由于乱采乱挖,倾倒垃圾,河道内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尤其到了夏天,便成了一条臭水沟。2016年秋天,大黑河城区段展开综合治理工程,由春华水务集团出资6000多万元建设了管径为DN800的管网,用于大黑河补水。河道东接科尔沁大桥上游,西接蒙牛大桥下游,全长12.7公里,水域面积310万平方米,蓄水量达460万立方米。
记者顺着堤顶左侧的人行便道下去,还未走近,便听到注水口发出“轰隆轰隆”的流水声,宽阔的水面上,不时还有水鸟掠过,岸边每隔几十米就立着一块写有“河道水深 危险”的警示牌。
据介绍,像这样的注水口,在大黑河南岸和北岸共有15个。2017年,通过这些注水口为大黑河补水量达652万吨。
再生水成为重要补水水源
与如意河的天然水源不同,大黑河景观河道由金桥、辛辛板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进行补水,扎达盖河景观河、乌里沙河则由公主府污水处理厂的再生水进行补水。在我国很多城市,再生水循环利用已经成为河道环境补水的重要水源之一。
“所谓再生水,就是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并可重复使用的水,一般应用于工业、城市绿化、冲洗道路、洗车等方面。”呼和浩特市春华水务集团再生水公司的工作人员侯惠强解释称,再生水循环利用在呼和浩特最早可追溯到2009年,起初只应用于周边一些电厂,到2016年才开始将再生水广泛用于景观河道的补水。
记者了解到,目前呼和浩特市有5条景观河,除如意河上游由哈拉沁水库补水外,乌里沙河、扎达盖河、小黑河、大黑河的水源都来自于再生水。据介绍,呼和浩特市春华水务集团目前有5座污水处理厂,每天生产再生水达37万立方米,处理标准皆已经达到城市用水一级A,全年生产再生水近1.4亿立方米,其中,988万立方米用于工业,198万立方米应用于园林绿化、冲洗道路,5000多万立方米应用于河道景观,利用率可达50%。
文·摄影/北方新报记者 张巧珍 实习生 杨殊颖